暨南大學在職研究生同等學力申碩政策解讀
傳承歷史的家國情懷
一個成熟完善的學科,從來都不是時空斷裂的,它是一個歷史傳承。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已經、應當傳承什么樣的歷史傳統?通過對中國新聞發展歷史的考察,我們可以總結出:家國情懷、社會擔當,是中國有理想的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所堅守的文化傳統。
中國近代以來的辦報實踐中,充分體現出知識分子以報刊論政報國的共同特征。梁啟超提出報紙應該對社會有所裨益,“監督政府”“向導國民”。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是他們從事報刊活動的驅動力。
中國特色新聞學是在中國新聞業傳統基礎上,經過共產黨的新聞實踐,并借鑒蘇聯傳統,經過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鄧小平以及當代幾代領導人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它不是斷裂于歷史傳統之外的,而是對歷史的繼承、發展、創新的成果。
植根于新聞實踐
作為應用性學科,新聞學是時刻與實踐保持著緊密的聯系的。新聞實踐中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新聞探索的“三貼近”“走轉改”等新型模式,都是從現有的新聞實踐出發提煉總結出來的。有研究表明:中國主流媒體的記者在新聞實踐中,繼承文人家國情懷,站在社會責任的立場上,在工作中思考新聞獨立的問題、探索輿論監督的尺度,堅持蹲點調查的深入采訪、獲得各種新鮮真實的素材,通過公開報道或者內參制度,進行信息發布;他們響應號召,做好典型報道,也在新時期對其進行反思和修正,形成了中國新聞人實踐的特色。
立足于當代中國
中國特色新聞學是有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它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開始形成的。新聞學盡管誕生于西方、最初引進于國際,但是經過歷史的演進和共產黨新聞業的實踐,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它已經有了獨特的、中國的宗旨、思想、手段、功能等等。
中國特色新聞學站在當代中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以新聞事業擔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社會重任,服從黨的領導,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它是當代的,是中國的。
- 上一篇: 2018年暨南大學企業管理在職研究生能提升學歷嗎
- 下一篇: 暨南大學國際商務在職研究生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