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國際商務在職研究生政策解讀
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2016-2017年,我國留學海歸達到43.25萬人,超過8成留學生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較之前一個學年增加了2.08萬人,同比增長3.97%。中國,作為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持續影響著全球留學的發展狀態。
同時,留學人數增速放緩,低齡留學熱潮,中外合作辦學迅速發展等都成為了中國留學發展的新特點。中國出國留學的形勢也在過去的一年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美國和英國留學生增速放緩,今年呈現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態勢,特朗普正式上任美國總統和英國脫歐等事件對傳統留學目的地造成強烈的沖擊,導致英國和美國國際學生人數增長速度下降。相反,中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三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則持續增長。
而廣大中國留學生在選擇學校時,最多考慮的還是學校的聲望,占到受調查者的61%。其次,48%的人關心學校的申請成功率,而后才是學校位置和畢業生收入能力。此外,該項研究的數據顯示,留學生并不特別關注留學的費用問題。
報告顯示,工作和移民政策是影響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歐美發達國家為國際學生提供了通暢的發展途徑使其能吸引大量國際學生。美國在特朗普就任后,國際人才政策雖然縮緊,獲得H-1B簽證人數的增長緩慢,但引進高端人才的核心沒有任何變化,國際高端人才競爭愈發激烈。英國方面則為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優秀人才和發展創新產業,將T-1簽證的數量增加一倍,T-4簽證政策有所放寬。德國憑借發達的經濟、先進的學科技術水平和獨特的文化受到國際學生、尋求職業發展機會的年輕人和移民的青睞,但其開始對工作簽政實行打分制,收緊的移民政策趨勢顯現。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大舉接收難民,對吸引留學生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增速放緩,但留學生數量保持全球第一位。截至2017年,中國仍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家的最主要留學生源國。據統計,中國留學生占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留學生的比例超過30%,占韓國和日本留學生比例更是達到57.3%和49.3%;而在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瑞典、瑞士,雖然中國留學生占比并未超過10%,但也是該國最主要的留學生源國。
商科作為中國學生的首選留學專業,其熱度較去年再次有了明顯上漲,可見專業扎堆的現象依然非常嚴重。而工程科學專業和工程技術專業繼續下降,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專業、數學與統計學專業、社會科學專業也有所下降;工商管理學專業、外國語言文學專業和教育學專業選擇比例保持持續增長。
尤其是工商管理學專業選擇比例持續回暖,這與工商管理相關領域的發展需求再次放大有關,包括金融領域、貿易領域和企業管理等方面在“互聯網+”的刺激下產生新一輪的增長。
留學群體也有著新的變化,其中,留學群體的家庭條件持續提升,依靠國外大學資助的學生比例逐年下降。由此,留學發展也保持了平民化,大眾化的發展。
在留學群體的學歷分布中,本科階段留學占比仍然最高,畢業后留學人群占比上升;另一方面,在留學人群中,目前正就讀于中學及以下的計劃留學群體,達到全部調研人群的30%,對比2016年增長了5%。總體而言,留學人群仍呈年輕化。
隨著出國留學人數的不斷增長,海歸學歷的含金量不斷下降,就業壓力進一步凸顯。雖然近半數海歸認為自身的競爭力高于國內同類學生,但海歸群體的劣勢仍然十分明顯,65.9%的海歸受調查者認為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是阻礙其工作發展的主要問題。二45.3%的海歸受調查者認為不適應國內人情社會,難以獲得發展機會。還有41%的海歸受調查者認為不熟悉國內市場環境是影響其求職的主要原因。
隨著留學的平民化發展以及大規模“海歸潮”的到來,褪去“光環”后的海歸正在面臨著就業壓力的嚴峻考驗,海歸就業進入“青銅時代”。
相關專家表示,面對海歸就業的“青銅時代”,留學生和準留學生需要深入思考留學的價值與意義。一方面,留學并不是萬能的,留學僅僅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所以,對于出國留學需要有準確的定位。另一方面,留學前及留學過程中的規劃必不可少,社團活動的參與,實習機會的把握以及社交能力等都應當是留學生在良好地完成學業的同時,需要重點關注的發展機會。面對越來越國際化的中國市場,僅依靠留學文憑而“裸歸”的海歸群體,可能會在就業發展階段遇到更大的困難。
- 上一篇: 暨南大學在職研究生同等學力申碩政策解讀
- 下一篇: 暨南大學在職研究生招生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