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臨床醫學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前身是中醫系,1986年與第一附屬醫院實行“院系合一”管理體制,更名為醫療一系,1997年始更為現名,是華南乃至全國最大的中醫臨床教學醫院之一。
學院教學歷史悠久,教學實力雄厚,醫院現有職工2600余人,擁有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國名中醫歐陽惠卿等為代表的一批全國知名中醫、中西醫結合專家,包括25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6名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35名廣東省名中醫、40名廣東省名中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高級職稱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專家500多名,還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首席教授7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學者2人,全國中醫藥院校優秀名師1人,廣東省教學名師4人,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2人,大學教學名師8人。
我院擁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30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有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8個。學院有本科專業5個:中醫學專業(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九年制)、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專業、眼視光學專業,在校學生3800多人。專業與課程建設成績顯著,中醫學專業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有廣東省名牌專業1個,廣東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廣東省專業改革綜合試點1個。擁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省級各類精品課程14門,廣東省研究生示范課程9門;中醫臨床基礎課程、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是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單位,有廣東省優秀教學團隊7個。中醫經典回歸臨床教學模式被確定為大學2002年以優秀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唯一特色項目,也是2008年學校第二次評估特色項目的主體部分。
學院現有教研室13個,主要由教學處負責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教學處下設醫學院辦公室、研究生教育管理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三個教育管理機構,近三年年平均承擔全校近90門課程12000多學時的課堂教學任務。已有臨床研究方向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國家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廣東中醫臨床研究院、廣東省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廣東省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已建成生物樣本庫,倫理委員會通過SIDCER-FERCAP和CAP認證。基礎研究方向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二級實驗室2個、教育部中醫藥防治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廣東省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服務工程實驗室、廣州市中醫藥防治慢性心力衰竭重點實驗室和嶺南醫學研究中心。在研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60多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9項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項目1項。建院以來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4項,其中“重癥肌無力中醫辨證論治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壞死臨床研究”、“脾虛證辨證論治的系列研究”、“經方現代應用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第2完成單位)四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醫大辭典》(第2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醫五臟相關理論基礎與應用”、“中醫<脾-線粒體相關>理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晚期肺癌中醫綜合治療體系構建及推廣應用”三個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應用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科研成果的數量和水平在全省中醫醫療機構中名列前茅。嶺南鄧氏中醫診法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嶺南火針療法、嶺南羅氏婦科診法等2個項目成為省市級非遺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