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成立于2003年7月,是由原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社會科學部的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和教育學心理學教研室以及政法系的歷史學專業整合并組建起來的教學科研單位,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的牌子依然保留。
學院現設有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3個系,擁有民族學(國家級特色專業)、歷史學(自治區級優質專業)、社會學、社會工作與人類學5個本科專業,學科教學(歷史)、文物與博物館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中國史2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0年1月,我院學生共972人。其中:本科生756人,碩士研究生156人,博士研究生60人,人才培養體系完整。
學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歷史與社會研究廣西工作站、中山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廣西民族大學科研基地的設站單位,擁有博士后流動站(民族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民族學)、國家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自治區級人才小高地(廣西與東南亞民族研究),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心/基地(壯學研究中心、瑤學研究中心、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民族研究中心、中國南方與東南亞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廣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協同創新中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同創新中心);廣西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廣西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廣西人口與城鎮化研究中心、廣西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廣西邊疆研究所,影視人類學實驗室、民族工藝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及微格教學實驗室,民族博物館和民族學博士點資料室等各級各類科研平臺與教學資源。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在職教職工61人,其中專任教師48人,具有高級職稱32人,博士學位32人,博士生導師11人。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 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1 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1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 2 人,廣西優秀專家 4 人,廣西教學名師 2 人,廣西優秀教師1人,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 2 人,廣西文化名家 2 人,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廣西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2 人,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 3人。(截止2020年1月)
學院創辦有《民族學人類學》(年卷)和《多彩天地》學生刊物,及《中國壯學文庫》、《中國壯學》(輯刊,不定期)、《瑤學叢書》等學術刊物。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曾先后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課題合作、資料交流、人員互訪講學與考察活動。與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老撾新聞文化部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外或境外機構建立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學院成立以來,先后在越南、老撾、馬來西亞及中國的昆明、南寧等地成功舉辦了十多次國際性、全國性學術會議,為國內外學者搭建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