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學院
能源學院學院始建于1952年中國地質大學建校之初,其前身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系、可燃礦產系、地質勘探系、能源地質系等演變,是我國能源勘探開發領域高級人才的搖籃。
能源學院現有博士后流動站2個、博士學科點3個、碩士學科點5個和本科專業2個,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田開發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北京市重點學科,“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新能源方向)為國家特色專業,“資源勘查工程”為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自2012年起,與美國密蘇里大學開展“2+2”聯合辦學,并啟動石油工程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國家專業綜合改革。
能源學院由石油地質、石油工程和能源與環境三個教研室組成。師資力量雄厚,既有學識淵博的老教授,又有一批積極進取的中青年骨干。現有教職員工58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導師17人),副教授15人,講師14人,實驗技術與管理教師8人。另外,有退休后返聘教授(博導)7人和兼職教授8人。教師多數擁有博士學位并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留學或進修過,其中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2人,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進入原地質礦產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的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個,1人當選首屆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人為國家863評審專家。
能源學院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不斷追蹤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立于國內學科發展前緣。圍繞著沉積盆地煤、油、氣地質勘探與開發,形成了多個特色明顯、處于國內前緣地位的研究領域,如沉積學、層序地層學、石油構造分析、含油氣盆地分析、煤與煤層氣地質學、油氣成藏動力學、儲層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頁巖氣地質勘探與開發等。學院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與企業合作的科研項目165項。近5年來,各項科研經費3億多元,11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出版專著教材15部,發表論文500多篇(SCI論文70余篇),舉辦大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4次。
能源學院擁有完善的實驗教學條件和實驗設施,現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參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能源教學實驗中心擁有7個實驗分室:能源基礎室、有機地球化學室、沉積巖石學實驗室、油層物理實驗室、數值模擬實驗室、油氣田開發實驗室、能源信息分析室。能源學院教學實驗中心擁有比較完整與配套、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以及長期積累下來的頗有研究價值的實驗標本,除了支撐本科及研究生教學、研究生論文外,還可為相關科研課題提供服務。2009年,能源實驗教學實驗中心獲批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2年獲批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