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
寧夏大學法學院前身為寧夏大學政史系,成立于1958年。1979年更名為政治系,1993年成立政法系,1997年與原寧夏教育學院政史系合并,2001年12月組建成立寧夏大學政法學院,2020年5月更名為寧夏大學法學院。
寧夏大學法學院下設兩系(法律系、行政管理與社會學系),四辦(學院辦公室、教學辦公室、科研及研究生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寧夏大學法學院實訓實驗教學中心下設7個專業實訓、實驗室,儀器設備齊全,能夠滿足實驗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學院現有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學3個本科專業。同時設有法學、行政管理2個輔修學士學位。目前有在校研究生594人、本科生608人。
近10年來,學院辦學層次明顯提高,已形成特色鮮明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目前有民族學、民族地區公共管理2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哲學、法學、民族學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公共管理碩士(MPA)、法律碩士(JM)、社會工作碩士(MSW)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民族學、哲學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倫理學、民商法學為寧夏大學重點學科。
學院現有教職工75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59%,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含在讀)占專任教師的51%。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65人(含返聘與外聘),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自治區“塞上英才”、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自治區級教學名師、“國內引才312人才”、自治區“四個一批”人才、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領軍人才培養工程、青年托舉人才各1人,自治區“313”人才2人。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學位層次較高,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和有力保證。學院教學科研骨干先后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1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6項,獲縱向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出版學術專著、教材100余種,發表論文1000余篇,有70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
學院始終堅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積極推進“四位一體”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近年來,積極構建與校外政企合作辦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聯動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與法律實務部門共同實施專家、教授互聘計劃,充分利用實務部門的實踐優勢,協同育人初見實效。2017年與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簽訂合作協議,對法學學科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學院強化實踐基地建設,法學專業與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銀川市興慶區人民法院共建的實習基地分別獲批自治區大學生教學實踐基地項目。2019年,法學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發揮學科人才綜合優勢,主動融入社會服務地方,積極參與自治區依法治區與社會治理工作,成績顯著。多名教師入選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法律專家庫成員、自治區黨委依法治區委員會辦公室決策咨詢專家、自治區法官與檢察官遴選委員會委員、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掃黑除惡”專家庫成員、自治區法學會智庫專家、自治區各級立法咨詢委員會委員以及全區監獄系統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專家。
學院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全國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中國大學生人力資源職業技能大賽、模擬聯合國、全國大學生禁毒辯論賽、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比賽等學科競賽,均取得優異成績;在2015年的第12次“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辯論賽中取得了前八名、在第五屆中國大學生人力資源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的驕人成績。此外,在大學生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方面也取得了較好成績,近四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4項,校級項目98項。2013年至2019年,我院本科生保送及考取碩士研究生100多名,絕大多數被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