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8年建校時的地質系,該系的巖石礦物學、地質構造與古生物、煤田地質勘探等教研室的部分教職員工,從70年代開始就從事粘土礦物、寶玉石、陶瓷與耐火物原料、日用藝術陶瓷等研究及產品試制工作,1988年在地質系建立了地質礦產研究所,開展礦物加工、礦產綜合利用、煤炭轉化等研究工作,自主研發的以粘土礦物為主要組成的建筑涂料是該所的主要產品之一。1991年,在地質系建立了礦產綜合利用與營銷專科專業。1993年,在礦產綜合利用與營銷專業以及部分從事粘土礦、寶玉石、建陶與日用陶瓷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建立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并于次年開始招生。
1998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從原地質系分出,與學校新材料工程系化工工藝專業合并成立材料工程系,設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化工工藝2個本科專業。1999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調整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設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2個專業方向。
2002年,學校根據學科專業發展需要,醞釀建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03年1月,正式組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按一級專業招生設置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05年,開辦了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并開始招生。2007年以來,建立了陜西省硅鎂產業節能與多聯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后經陜西省批準,建設硅鎂碳微納米材料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改建)。2008年5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時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恢復招生。
經過20余年的發展,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礦物加工工程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含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材料二級學科碩士點和材料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點,同時具有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礦物加工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多年來,學院堅持“質量立院、特色興院、追求一流”的辦學理念,在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上注重寬口徑、重基礎、強實踐,形成了以硅鎂碳微納米材料與應用、礦物冶金與材料制備、電子材料與元器件、新能源材料、功能化復合材料、金屬材料加工與表面處理、新型建筑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為特色的教學與科學研究方向。
學院擁有一支業務精干、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全院教職工73人,專任教師5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94%,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陜西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創新人才”1人,陜西省“百人計劃”2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擁有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擁有陜西省硅鎂碳微納米材料工程中心和陜西省新能源材料創制理論與技術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技術創新計劃項目等20余項,40余項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7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SCI、EI、ISTP收錄200余篇次,出版專著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