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學院
機電學院歷史悠久,源于北洋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和中央大學等當時眾多著名高等學府的機械與航空制造等相關學科,匯集了南北兩大工科學脈。在八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為國防科技工業和國民經濟建設培養輸送了眾多領軍人物和科技人才。
著名教授潘承孝、楊彭基、姜長英、李壽萱、彭炎午、周廣誠、濮良貴、孫桓等先后執教于此。這里走出了史紹熙、陳秉聰、雷廷權、傅恒志、唐長紅等一批聲名卓著的院士。培養出曾慎達、馬中平、郝鵬、米東等政、軍界領導;吳偉仁、唐軍等國防企事業單位80余位總師級領軍人物;詹純新、蔚飛等一批知名民營企業家。
專業實力一流。學院設有7個專業,其中飛行器制造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微機電系統工程和工業設計四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建設專業,工業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產品設計三個專業入選陜西省一流建設專業,在全國高校的機械類學院中名列前茅。
師資力量雄厚。學院現有教授63人、副教授99人,博士生導師94人,其中雙聘院士4人,長江學者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名師9人,省級教學團隊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2個,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型教學創新團隊2個。
教育資源一流。學院建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基地,2個省部級實驗示范中心;形成了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含2門網絡精品課程),陜西省精品課程9門,建成了“國家精品課程”群。建有機械設計、舞蹈機器人、微/納米小精靈等8個面向全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十一五”以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居全國同類院系前列。
學科特色鮮明。學院以航空航天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微機電系統技術為特色,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并取得重要進展。十三五科研經費到款超過6億,成果轉化超1.7億元;在Nature子刊、PNAS發表論文3篇;3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或提名獎。
學科資源一流。學院建有機械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和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國家級A+ 學科,擁有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與機械電子工程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微機電系統及納米技術等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學院建有12個碩士點、10個博士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航宇材料結構一體化設計與增材制造裝備技術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極端環境智能微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空天微納系統、工業工程與智能制造、航空發動機先進制造技術等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4個省部級產學研合作機構。
科技成果突出。學院承擔了大批國家重要科研項目,重大科技成果突出。“十一五”以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項。1項成果入選200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連續3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9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20年,張衛紅、苑偉政兩位教授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國際合作交流活躍。學院擁有航空宇航先進制造技術學科國家級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航宇材料結構一體化設計與增材制造裝備技術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人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建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全英文國際化專業,與美、德、法、英、比利時等國建立了11個國際聯合研究機構,并招收多國留學生。與法國里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INSA Lyon)、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簽署“3+2”聯合培養合作協議,每年選送優秀本科生到國外知名高校進行本碩連讀培養。
人才培養特色顯著。學院依托一流學科優勢資源,始終貫徹“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求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立足服務國家航空、航天及其他領域高端裝備研制重大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國際化視野、掌握智能制造多學科知識,在機械工程等領域引領未來發展的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