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環境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是2000年12月在原土壤與農業化學和農業環境保護專業,以及生態學、微生物學和農業氣象學等學科的基礎上成立的。學院依托“土壤農化”(現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具有近六十于年辦學歷史的傳統專業,以及現代社會發展普遍關注的“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應用生物科學”、 “應用氣象學”等五個新興的學科專業,形成了涵蓋農學、理學、工學等多個學科門類,本碩博多層次的綜合性辦學特色,也是學校發展較快的學院之一,學院辦學特色和優勢正逐步顯現。
六十多年來,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創建并發展了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和5個二級學科,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為省級重點學科。學院現有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博士后流動站各1個,包括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環境保護與修復、生態工程與農業氣象和資源環境微生物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學院現有教職工82人,其中專任教師62人。教師中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57人。院長張穎教授現“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并榮獲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教師,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龍江學者特聘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為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學院現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大氣科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黑龍江省新世紀人才2人、黑龍江省教育廳骨干教師5人。博士生導師12人,外聘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38人,外聘碩士生導師11人。在讀本科生1019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335人,博士研究生25人。
學院有黑龍江省 “土壤保護與修復” 重點實驗室、省高校“寒地黑土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教育廳新型肥料研發工程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另外還有學?!?11工程”建設的“植物營養與生長調控工程中心”、“農業生態與環境工程中心”。擁有萬元以上設備210余臺,設備總價值達1464萬元。硬件基本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可以滿足教學、科研對儀器設備的需要,并已基本實現大型儀器的共享。
近五年,學院共主持國家級項目54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承擔歐盟、聯合國等國際項目10余項;承擔省部級項目83項,其他項目204項;共獲得科研、教學各類獎項135項,科研經費達六千多萬(不含教學經費);共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58項;發表學術論文971篇,其中四大檢索收錄的論文301篇;國家出版社出版專著教材70余部。
2010年,我院農業資源科學系何萬云教授連同我校王金陵教授、蔣亦元院士、駱承庠教授、佟明耀教授與全省有關農業專家共11人榮獲“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功勛獎”。農業資源科學系劉元英教授獲得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
科技共建工作一直是學院的強項和特色。擁有校企合作研發中心7個。近幾年,學院充分利用與綏化、密山、樺川、五常、拜泉、海倫、訥河、尚志、蘿北、雙城、牡丹江等市縣共建的平臺,加強科技成果推廣力度,進一步密切產學研合作,并已逐步成為學校在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第一線服務最為活躍的學院之一。
學院非常重視對外交流工作,先后與美國、日本、俄羅斯、以色列、意大利、荷蘭、德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先后派出十余位教師出國訪問及短期進修,接待日本、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著名的專家學者50人次。出國訪問和參加國際會議近30人次,參加國內組織的大型會議及各類對外學術交流百余人次。派出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出國學習,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歐盟、以色列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