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在職研究生學費需要多少
歷經百廿年歷史風雨洗禮,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凝練下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的精神氣質,卻也不免蒙上歷史的“斑駁”和“煙塵”。誰不希望美麗的“家園”容光煥發,年華永駐?從去年起,學校相繼對衛津路校區中軸線上的東門、噴泉、廣場、北洋亭、實事求是亭等進行立項維修。
其它項目都實施了,只有“湖中小亭”——求是亭,因存在安全隱患,需要復建。“每一次改變都是創新的機會”,即使是一座小小的亭子,天大人也不吝以嚴謹、規矩的“工匠”精神去對待、關照,如今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待到春暖花開時將重回到師生們身邊。
求是亭的復建由32年前的原設計者彭一剛院士親自把關,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年輕的設計師吳非具體執行。吳非接到的任務是,復建的求是亭,在材料、色彩、比例、尺度都要與以前一模一樣。這也是有一些壓力的。由于時間久遠和當時條件的限制,求是亭的原始設計圖已經找不到了。
由于當年經費和施工工藝的限制,小亭子構造簡單。它的主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原使用水刷石做飾面,這種施工工藝老舊且容易脫落損壞,這次改用花崗巖飾面來裝飾亭子,采用干掛石材的施工工藝。干掛石材施工工藝是將花崗巖用不銹鋼掛件“掛”在與混凝土連接的鍍鋅鋼骨架上。“石材原料我們跑了很多家廠商,最后選擇的石材顏色和質感與東門的漢白玉過河橋相近,價格卻低廉很多,既牢固美觀,又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吳非介紹說。
在天大人心目中,建筑承載著回憶和情感。第九教學樓當初還有個別稱,叫做“鴿子樓”,不僅是因為樓頂的裝飾用的是鴿子,還因為環境好,許多野鴿子、蝙蝠在這里居住,每到黃昏,眾多的鴿子在晚霞中盤旋在九樓頂,倦鳥歸巢,成為學校的一大景觀。1958年毛澤東主席到天津大學視察,與包括天大師生員工在內的各界群眾在九樓前的廣場上見面。
不少人以為這棟屹立六十余年依然堅固如初的大樓是用非常昂貴的材料建成的。而實際上,在墻面“火頭磚”的背后,第九教學樓竟然是用一層層“三合土”蓋起來的。據學校年紀大的老師介紹,當時天大校園,湖泊眾多,到處都是不知名的湖,很多建材是用船從水路運到這里。
作為建筑小品的求是亭不能與大體量建筑相較,但也包含天大人的心血。原求是亭的瓦片是從一幢教學樓檢修時拆下來的舊瓦。“既然復建,為什么不做得更好?我相信這也是彭先生和師生們的愿望”,吳非說。
與求是亭隔敬業湖相望的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同樣是“小中見大” ,也是由彭一剛院士設計完成的。“王學仲畢生從事于中國書畫的研究,且在文學、詩詞等領域也造詣頗深,在我心目中他應當屬于典型的國學大師”,彭一剛院士表示。落成的研究所粉墻黛瓦,高低錯落,能與鄰近的化工系教學樓協調統一,既表現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和意蘊,又能給人以質樸典雅的感受。建筑規模雖然不大,但借助內外空間交融滲透和高低錯落的輪廓線變化,使之具有豐富深邃的層次感。
“復建求是亭時,我們打算彌補這一遺憾”。設計和施工人員跑到王學仲先生家鄉——山東滕州去探尋,后經多方比較,最終在薊縣找到了性價比高,且顏色品質都較好的“小青瓦”作新的亭面,“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兩個月前,求是亭正式開始重建。原定兩個月左右的工期完成重建工作,但為了減少粉塵、控制污染,市政府規定今年所有室外工程一律停工,同時由于施工工藝改變且天氣變冷,為保證工程質量,學校決定該項目暫停施工,定于明年3月15日之后繼續施工。
在學校躬耕教壇六十春秋的已故當代著名書畫大師王學仲先生的眼里,校園中有十處勝景,他命名為:“主樓噴泉、求亭臨淵、凌橋臥波、科館絢銀、黽園修竹、建系晶閣、畱寮挹翠、荷塘綴柳、石鏡涵光、青湖競渡”,并繪就其中的“八景”定格為永恒。黽翁曾說,天大是一座高等教育學府,更是一座充滿審美意趣、人文情懷的殿堂。天大人珍愛求是亭,是人文情懷的體現,也承載著“實事求是”“家國情懷”永遠的精神追求。
- 上一篇: 華中科技大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時間
- 下一篇: 華中科技大學在職研究生論文答辯有幾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