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學院
青島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成立于2017年7月,是在1958年建校初期成立的畜牧獸醫系、2002年成立的動物科技學院的基礎上,將獸醫一級學科以及動物醫學、動物藥學兩個本科專業獨立設置成立動物醫學院。
自成立以來,學院本著“立足青島,面向山東,融入全國,關注全球,發展獸醫科技、保障人類和動物健康”的辦學理念,踐行著“明德博學、 誠信卓越”的院訓,積極開展人才培養、科研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工作。
學院1958年開設獸醫本科專業(1998年更名為動物醫學專業),2015年開設動物藥學專業。動物醫學專業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專業,2013年被評為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之重點建設專業,2015年獲批山東省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發展支持計劃,2016年獲批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對全國動物醫學專業排名中,動物醫學專業由2015年的第39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8位。動物藥學專業獲“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項目。
2006年,學院獲批獸醫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設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基礎獸醫學3個二級學科方向,分別獲批于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學科著重圍繞動物疫病防控、獸醫藥理與毒理、新獸藥創制、動物營養代謝病與中毒病、動物生殖與生殖疾病等方面開展研究。在豬重要傳染病診斷與防治、犬瘟熱和細小病毒病防控、獸用生物制品開發、抗感染性中獸藥創制、中藥提取物對信號通路調控作用、禽流感病毒免疫與感染機制、獸藥毒理學、動物生殖細胞發生的分子機制等方面獲得了突破性成果。2019“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布,青島農業大學獸醫學世界排名76-100名,全國排名9-10名,山東省高校排名第1,該學科國內共有27所高校上榜。
學院現有教職工65人,專任教師52人,博士生導師3人。學院教師隊伍職稱結構分布合理,教授12人,占23%,副教授25人,占48%,教師具有博士學位48人,占92%,有海外經歷者23人,占45%,雙師型教師18人,占35%。有山東省教學名師2人,青島市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生豬創新團隊首席專家1人、崗位專家5人、綜合試驗站人2人,有山東省高等學校優勢學科創新團隊首席專家1人;青島農業大學“1361”二層次人才2人、三層次人才4人、四層次人才9人。
近5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橫向課題等各類科研項目120余項,科研總經費4600余萬元。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獲得新獸藥證書3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0項,發表論文309篇,其中SCI論文70篇。
學院設有“山東省預防獸醫學重點實驗室”、“山東省獸藥診斷試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中美獸醫生物技術合作研究中心” 4個省級科研平臺和“青島市獸醫生物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青島市獸醫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島市動物疫病控制與綠色養殖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創新與國際合作交流技術平臺。配有教學動物醫院、P2實驗室、標準實驗動物房、種質資源庫、實驗教學中心、科研教學平臺等。擁有豐富的圖書和數據庫。
學院歷來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近5年來申請教研課題4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省級教研項目4項,校級教研課題40項,發表教研論文31篇,其中SCI論文1篇,中文核心論文7篇。出版教材、專著10部。建成省級精品課程1門、山東省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達省級精品課程4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校級優秀課程4門、院級重點課程3門、網絡視頻課程2門,在建省級在線開放課程5門,其中1門課程入選山東省課程平臺上線課程。“動物消化系統解剖虛擬仿真實驗”獲教育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豐碩,《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全過程融入式”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基于社會需求與個人特長獸醫碩士專業人才精準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等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動科動醫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123課堂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校企嵌入式合作培養新興產業急需人才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動科動醫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123課堂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馬普通病學教材》獲得青島農業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形成了基于應用性人才培養,突出創新創業特色的精準分類人才培養模式,本科生歷年考研率均達50%以上,就業率達96%以上。
學院積極開展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奧本大學、莫瑞州立大學、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瑞典農業大學、瑞典國家獸醫研究所、韓國建國大學、忠北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所開展合作。近年來,舉辦“The first chinese-swedish conference on animal health and food safety”,“The 6th QAU-SNU Symposium on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等國際會議 3次,邀請境外專家為學生做學術報告15場次。鼓勵并有組織地選派優秀教師赴國外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訪學研修,開闊國際視野,提高學術水平,培養一批在本學科專業領域內起骨干作用的學術帶頭人,為本科教學和學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學院一直圍繞學校黨委“抓黨建、講規矩、謀發展”的工作要求開展黨的建設,不斷強化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堅持民主集中、集體領導、信息公開,強化班子和干部的紀律規矩意識;依托學科建設支部,落實“三會一課”,促進基層黨建與中心工作高度融合,強化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員教育管理;推進制度建設與落實,建立工作分工責任體系,強化擔當作為;認真落實黨規黨紀、法律法規和“八項規定”,加強運行規范和落實效果監督,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堅持立德樹人,倡導創新誠信,選樹典型人物,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以問題為導向,堅持學做結合,推動工作務實創新發展,反對“四風”,強化作風建設; 團結黨外人士,發揮群團力量,形成黨建工作合力;確立了“不忘初心有信念,學思踐悟講政治,牢記使命有擔當,遵循黨章講黨性,修身律己有誠信,遵規守紀講廉潔,立德樹人有責任,學術創新講實效,團結協作有境界,共謀發展講奉獻”的學院合格黨員標準。使黨建工作緊密結合中心工作外化與形,內化于心,凝心聚力,共謀發展,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院總支成為堅強的政治核心。
學生工作本著強基礎、濃學風、創特色、見實效的工作目標,形成了“一三三六”工作模式:即圍繞“一個中心”(人才培養),搭建“三大平臺”(1.分年級階梯式學業發展指導平臺:大一,加強入學教育,樹牢專業思想;大二,明確奮斗目標,筑牢基礎知識;大三,強化專業素質,提高應用能力;大四,確定發展方向,考研就業雙向選擇。2.實踐育人平臺:社會實踐育人;創新創業育人;校企合作育人。3.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訓練平臺:“C位給你”學生干部素質拓展 ;“硬核青年”成長計劃),采取“三種機制”(1.獎懲激勵機制;2.朋輩引領機制;3.“互聯網+”機制),落實“六項清單”:(1.黨團和班級建設;2.學風建設;3.學生日常事務管理;4.心理健康教育;5.職業生涯規劃指導;6.家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