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創建于1923年,是河南大學設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先后有范文瀾、嵇文甫、蒙文通、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等前輩學者在這里執教,培養了韓儒林、白壽彝、尹達、石璋如等一代又一代享譽中外的優秀人才。
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工93人,博士生導師44人(含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合作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64人,教授、副教授57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教育部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全國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各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4人,黃河學者4人,河南大學特聘教授6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2人,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7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9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師10人,河南省優秀教師4人,河南省優秀青年社科專家5人,河南省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對象4人,河南省高校教學技能大獎賽獲獎者5人,河南省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1人,擔任全國性專業學會會長、副會長者7人。近五年,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5項,省部級項目60余項,出版專著6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考古》、《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歷史》等核心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300余篇。
學院設有歷史學、世界歷史、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等四個本科專業,其中歷史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擁有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 3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以及3個河南省重點資助一級學科,中國史和考古學學科是河南省特色優勢學科“黃河文明學科群”重要支撐學科;擁有多項省級以上教學資源,《< 孫子兵法>解讀》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秦漢考古》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為河南省精品課程,《世歷史文獻選讀》為省級雙語示范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為省級教學團隊,宋代歷史文化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明清文獻整理與歷史研究、中國近現代治理研究等四個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目前,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等國內外單位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學院現有博士、碩士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700余名。
學院擁有考古與文物數字化省部共建實驗室、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河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黃泛區考古與文物保護河南省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等三個省部級以上教學平臺;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以色列研究中心、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其中以色列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備案中心;擁有近代中國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等多個校級重點研究機構。中國史、考古學學科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黃河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兩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的重要支撐學科。此外,由河南大學與開封市共建的宋文化研究院是我校宋史研究的重要平臺。
學院辦公區位于明倫校區古色古香的七號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院資料室位于9號樓,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藏有中外文圖書近30萬冊,民國以來報刊雜志700多種;藏有《四庫全書》《叢書集成》《古籍珍本叢刊》《全宋文》《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國叢書》等大型套書;擁有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申報》數據庫、中國近代報刊庫、中國類書庫、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ProQuest Ebrary電子數據庫等大型數據庫,圖書資料之豐富、種類之齊全,為師生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學院文物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館藏文物4000余件,主要服務于歷史學、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等專業的教學與科研活動,并免費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