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信息學院
歷史沿革。百載春秋,薪火相傳。學院肇始于1907年創辦的“福建優級師范學堂”的數學科。后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協和大學、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等院校幾經調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師范學院,保留發展了數學系。1972年,改名為福建師范大學數學系。1996年,成立計算機科學系,與數學系合稱為福建師范大學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2002年,成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軟件學院。2017年6月,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軟件學院整合成立數學與信息學院。學院現設數學系、統計學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件工程系、網絡空間安全系和實驗教學中心。
師資隊伍。學院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師資力量雄厚?,F有在職教職工221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71人;獲得長江學者2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閩江學者9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2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08人;獲得德國洪堡基金2人;入選福建省“百人計劃”2人、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被評為福建省教學名師2人、福建省優秀教師2人。
學科建設。學院現有數學、統計學、網絡空間安全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數學、統計學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網絡空間安全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數學學科是福建省高峰學科。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進入2019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榜單400強。
科研工作。學院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交通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福建省社會科學獎三等獎1項。近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9項,在國際權威刊物和國家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的有500多篇;出版專著20多部?,F有福建省網絡安全與密碼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分析數學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公共服務大數據挖掘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字福建環境監測物聯網實驗室、數字福建大數據安全技術研究所、福建省網絡與信息安全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等6個省級科研平臺。學院主辦《福建中學數學》雜志。
教學成果。學院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類)、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軟件工程(閩臺合作辦學)、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等本科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通過教育部師范類專業二級認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是省級特色專業。軟件工程專業是省級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省級服務地方產業特色專業。獲得福建省第七屆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獲批本科質量工程國家級項目4項、省級7項;有7門課程分別獲得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省級精品課程、省級雙語教學示范精品課程和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有2個福建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1個省級校外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學院學生在“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際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藍橋杯”等賽事上屢獲佳績,捷報頻傳,多次獲得校長嘉獎。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6%以上。
人才培養。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兩萬多名本專科畢業生和900多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積極工作,奮發向上,成為各行業的骨干,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迅、江文哉、張遠南、王毓泉、葉青柏、劉金星、李必成、林風、林琳、林群、林燎、林順來、鄭一平、邵東生、周靈、徐明杰等校友榮獲“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榮譽稱號。廣大校友愛國愛校,慷慨解囊,捐資助學。2006年,福建師范大學數學系61級學生、香港知名企業家、福建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吳維新先生捐資設立“吳維新教育基金”,2015年,吳維新先生再次捐資設立“吳維新研究生獎學金”。
黨建工作。學院黨委認真履行黨建工作主體責任,匯聚人心,凝聚力量,推動學院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學院黨委被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評為“福建省學校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2個學生黨支部被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學院工會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模范職工小家”、被福建省總工會評為“五一先鋒號”,2位教師獲得“校五一勞動獎章”。學院團委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福建省五四紅旗團委標兵”、“福建省五四紅旗團委”、“福建省基層團建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2位教師獲得“福建青年五四獎章”、1位教師獲得“福建省優秀共青團干部”、2位教師獲得“福州市青年五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