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絲綢學院)是在創立于 1897 年的蠶學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已經具有 120 余年的辦學歷史,是我校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明顯的學院。1994年12月,由學校歷史最悠久的絲綢工程系和紡化工程系組合成立了纖維工程分院,1999年12月更名為材料與紡織學院,2016年3月掛靠材料與紡織學院成立絲綢學院,2019年6月更名為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絲綢學院)。學院一直秉承“求是篤實”之校風,“厚德致遠、博學敦行”之校訓,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在紡織絲綢科技與時尚、纖維材料科學與應用、綠色染整技術與產品等方面具有鮮明辦學特色。
學院擁有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紡織工程、輕化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絲綢設計與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紡織工程、輕化工程為國家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紡織工程為第一批國家級地方高校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紡織工程、輕化工程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和浙江省高校“十三五”優勢專業,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獲批浙江省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學院擁有紡織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材料與化工專業學位碩士點。紡織科學與工程為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級學科,第二批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優勢學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學科(A),學科負責人為陳文興院士。
學院現有在讀本科生780余人、碩士研究生520余人、博士研究生160余人,其中,國際留學生80余人。學院擁有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各1門,省部級精品課程4門;教師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0余項。學院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屢獲佳績,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全國二等獎 5項, 三等獎3項,省賽二等獎及以上30余項。本科生深造率30%左右,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96%以上,深受企事業用人單位好評。學院已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美國北卡州立大學、法國魯貝國立高等紡織工程學院、捷克利貝雷茨技術大學、日本信州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院校建立了校院合作辦學項目。
學院現有教職工120余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導師38人;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先進紡織加工技術”創新團隊和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1人,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 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4 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人,浙江省特級專家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1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1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人,浙江省教學名師1人,浙江省優秀教師4人。
學院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和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工程實驗室、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浙江省“2011 協同創新中心”、中紡聯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臺,以及10多個內設研究所等平臺。與行業內龍頭企業和地方科技部門合作共建10多個浙江省創新服務平臺(中心),與上虞、桐鄉、象山、蘭溪等紡織產業集聚縣(市、區)共建地方實體研究院,全面服務于浙江大紡織產業,是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杭州市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單位。
學院近五年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繭絲綢發展專項等縱向科技項目和大量企業委托項目共計 500余項,研究經費超1.5億元。省部級及以上科學技術獎80余項,其中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
學院多次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紡織服裝教育先進集體”、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進集體、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紡織工程系教工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學院連續十余年被評為校先進集體。
擁有一百二十多年積淀的特色學院,面對新的挑戰,正滿懷信心、開拓創新、齊心合力地向著國內一流的研究教學型學院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