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與軟件學院
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正式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創建于1987年的計算機軟件教研室。學院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五個系。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安全等5個普通本科專業和軟件工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信息安全二級學科博士點。在校本科生2100余人,碩、博研究生200余人。
師資隊伍:學院擁有一支年富力強、學歷與職稱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120余人,中青年教師博士化率100%,高級職稱教師比例超過60%,碩士生導師50多人,博士生導師19人,特聘享譽全球的海外非全時教授40余人。2019年6月,加拿大工程院武慶明院士加盟我院。教師隊伍中,多人擔任國際期刊主編、副主編,國際學術會議大會主席、程序委員會主席等。近年來涌現出ESI全球高被引學者1人,國家、中國氣象局、江蘇省、南京市各類人才榮譽稱號30多人。
學科建設: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信息安全二級學科博士點。“傳感網與現代氣象裝備”為江蘇省優勢學科(一期),“物聯網技術與裝備”為江蘇省優勢學科(二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江蘇省優勢學科(三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2015年獲得江蘇省學位點評估優秀。 2017年12月,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獲得B等級。2017年5月計算機科學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
專業建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江蘇省一流建設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中國氣象局品牌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和物聯網工程等4個專業成功入選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專業和“江蘇省軟件服務外包類專業嵌入式人才培養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2個專業獲評“江蘇省卓越工程師(軟件類)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獲批省級精品課程6門,國家規劃教材5部,省級精品教材3部。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條件平臺:學院擁有教育部“數字取證”工程中心、互聯網應用創新開放平臺示范基地、江蘇省網絡監控工程中心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數字取證、氣象數據挖掘2個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科研平臺,信息安全實驗室、高性能網格計算與并行處理2個中央和地方共建實驗室,建有軟件工程與信息服務、物聯網工程2個省級實踐教育中心。此外,學院積極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除了與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外,還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愛爾蘭沃特福德理工學院等國外高校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并與密歇根州立大學共同建立“中美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科學研究:學院現有網絡空間安全、物聯網感知與傳輸、物聯網控制與裝備、多媒體物聯網、云計算安全、大數據處理、量子計算、應用軟件等8個科研團隊,在網絡空間安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向上實力逐年提升。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信息安全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等100余項,科研到帳經費過億元。獲得省部級科研獎項10余項,發表SCI收錄論文600余篇, ESI高被引論文3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取得軟件著作權500余項,授權專利200多件。
人才培養: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學院秉承“厚基礎、強實踐”的人才培養理念,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氣象事業發展輸送了7200多名本科生和350多名研究生。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動手能力、良好的適應能力、樸實肯干的品質和較強的創新意識,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近年來,高質量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在國際數學建模、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軟件杯、藍橋杯等學科競賽中獲得近100多項項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在2014年度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中,我院學生進入江蘇省前30強。畢業生中有知名大學的教師、黨政機關領導和氣象部門及各行業信息化建設業務骨干。
優勢特色:計算機與軟件學院依托學校近60年的辦學經驗和自身30多年的開拓進取,已經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一是依托我校大氣科學的學科優勢,同時與地方經濟的發展保持緊密聯系,確立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氣象行業”為人才培養特色定位,形成了“厚基礎、強實踐”的應用與研究兼顧的人才培養特色。二是積極開展深度國際化工作,提升師資國際化、科研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在本學科及交叉學科領域形成了明顯優勢。學院創辦的ICAIS國際學術會議迄今已成功舉辦五屆,第六屆將于明年7月在內蒙呼和浩特市召開,該會議受到國際國內學者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先后吸引了中央電視臺、路透社、雅虎、美聯社等50多家境內外知名媒體的關注與爭相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