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物理學院
【歷史沿革】
大氣物理學院溯源于1960年創建的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系,是我校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學院具備了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教育培養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業務、科研、教學和管理高級人才,已成為我國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大氣遙感探測和雷電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搖籃。
【專業設置】
學院現設有大氣科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方向)、大氣科學(大氣探測方向)、安全工程、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四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大氣遙感與大氣探測和雷電科學與技術三個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招收資源與環境(氣象工程方向)專業學位碩士。
2012年我院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專業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同年與南京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聯合,成功申報獲批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進一步為我院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師資隊伍】
學院設有大氣物理、大氣探測、雷電科學與技術、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4個系。學院一直大力推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師資整體素質。目前,擁有中國科學院雙聘院士1人、江蘇省特聘教授1人、教授21人、副教授35人、博導23人;具有海外工作經歷的教師達8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95%,35歲以下100%具有博士學位。此外還聘任海外知名高校的6位專家擔任學院的非全時教授、近20位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學院的兼職教授。
教師中入選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學科帶頭人”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和“333人才工程”22人(次)、享受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計劃資助5人。學院重視協同創新,科技團隊建設成效顯著。學院先后獲批江蘇省高校優秀學科梯隊—“大氣物理學科梯隊”、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大氣成分變化及其環境和氣候效應團隊”、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云霧降水與氣溶膠團隊”。教學團隊建設穩步推進,近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1項和各類省級教學類成果22項,其中2011年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2013年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2012年獲批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一門。
學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濃厚的學術氛圍,近3年學院科研成果穩居全校前列。目前學院已形成了大氣科學領域中特色鮮明、頗具影響的四個主要研究方向: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云降水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氣象雷達與衛星遙感、雷電科學與技術。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溶膠與云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
近三年來,承擔“973”、“863”、“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累計近200項,發表核心及以上期刊學術論文400多篇,其中被SCI(E)收錄100余篇,獲批專利40項,出版專著10多部,出版各類教材10余種,相關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市廳級科技進步獎4項。學院雄厚的科研實力和濃厚的學術氛圍為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教學水平】
學院高度重視教學工作,強化課程建設,以高水平優秀課程支撐高水平的教學。《云降水物理學》、《雷電原理》獲2008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大氣物理學》獲2009年江蘇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遴選;《人工影響天氣》被遴選為2010年江蘇省精品課程。《雷電原理》、《大氣物理學》、《雷達氣象學》、《空氣污染氣象學》多次獲得省級、校級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學院已正式出版《衛星氣象學(第二版)》、《大氣探測學》、《雷電學原理》等10余部教材,其中“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專業系列教材”獲2007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云降水物理學》、《雷電學原理(第二版)》,局省共建精品教材《大氣氣溶膠》、《氣象衛星資料的多學科應用》,填補了相關學科的空白。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斷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積極構建大學生實踐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目前與我院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的校外實習基地已達十幾家,這些優質的校外資源對我院學生掌握未來就業所需知識和職業技能,積累工作經驗,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
【人才培養】
50年來已培養了2000多名本科生和500多名研究生,學歷學分被國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廣泛承認。畢業生“踏實、肯干、能干”的品質和“數理基礎扎實、專業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的特色,受到社會和氣象部門的高度評價。很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家和地方各級氣象部門的業務骨干和管理專家,有相當數量畢業生已成為氣象領域的知名學者和杰出專家。2008年以來,本科生就業率均達到99%,其中高質量就業率達到95%以上,升學出國率40%左右。畢業生主要在國內外氣象、環境、能源、海洋、防災減災、部隊、民航等部門從事科研、業務、教學或行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