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學校成立,學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上海和華東地區、乃至全國較早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的重鎮。66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篳路藍縷,薪火相傳,厚德載物,博學篤志,樹幟立學,積淀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和厚重的學院文化,培養了李君如、沙海林、馬春雷等一大批知名校友。作為上海首家馬克思主義學院,目前學院已經形成學科平臺高、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平臺,學科建設進入2.0版本的新時代。“抗大走來的哲學家”周抗先生曾經任上海師范大學政教系名譽主任。建院10多年來,各級領導非常關心支持,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和支持馬院、馬學科發展,經由李進、周中之、張允熠、蔣傳光、石書臣、汪青松、周書俊、張志丹等學科負責人和學院院長的開拓,學院名譽院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的關心指導,以及學院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院和學科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1954年9月1日,上海師范專科學校政治教育科成立,政治教育科設有馬列主義基礎教學小組(1955年8月改稱馬列主義基礎教研組),1958年6月上海師范學院成立時,下設馬列主義教研室,1987年更名馬列主義理論教研部。1991年馬列主義理論教研部合并了原歸靠黨委宣傳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由1981年成立的德育教研室改建而成)。1996年11月,馬列主義理論教研部與政法系(1978年學校重建政治教育系,1989年更名政治法律系,簡稱政法系)、商學院合并成立法政商學院(不久稱法商學院),1997年馬列主義理論教研部改稱社科部,政法系改為思想政治教育系。2008年,以社科部為主體,合并思想政治教育系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直屬學校獨立的二級學院,這是上海第一家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院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建設的5個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之一。學院按照教學科研的需要,建立了“七部一系”,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研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概論教研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部、形勢與政策教研部、研究生思政理論課教研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系。另設有研究機構8個: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經濟倫理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中國師德評價中心、上海市德育課程教學研究基地(市級)、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基地(市級)等研究機構。上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掛靠本院。
學院擁有實力較為雄厚、結構較為合理、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現有專職教職工5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擁有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27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專任教師總數的近90%。擁有兼職教師56人,其中特聘研究員、兼職教授23人。其中,擁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優秀教師2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首席專家2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2人,教育部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2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信評審專家10人。國家一級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的教師10余人。入選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宣講團和“四史”宣講團成員10余人次。
學院承擔著全校本碩博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以及思想政治專業本科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碩士、博士)、課程教學論(思政方向)碩士生和“教育碩士”(思政)碩士生專業課的教學工作。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在教學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學院有3項校級精品課程、3項專業主干課程;獲上海市精品課程3門,上海市教學成果獎3項,校教學成果獎4項,參編馬工程教材1部,獲上海市優秀教材獎2項。獲得上海市青教賽、上海市思政理論課教學大比武活動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共4項,獲得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1項。第五屆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上海市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7年度影響力人物1人,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入選者2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影響力人物2人。
學院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學改革,“大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被光明日報報道后,反響強烈,得到高校同仁認同。學院以推進馬學科建設帶動和支撐思政課教學改革,實施以“知信行”為導向、覆蓋全員全課程的教學改革,創新“一主二輔三融四合”的教學模式(“一主”即思政課主課堂教學);“二輔”即“聞道中國”和“師道中國”專題講座和“上師大馬院理論宣講團”;“三融”即通過講好上海紅色故事將紅色文化基因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四合”即專題講授與討論答疑結合、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線上網絡學習與線下答疑輔導相結合,促進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革成果引起積極反響,并作為經驗典型被教育部網站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