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創建于2017年,是學校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牽引,適應學校格局深度轉型要求,開展符合學科轉型特征要求的學院設置優化調整工作,在原人文學院和海洋科學學院發展基礎上組建。學院遵循學科、專業、學位點三局同布的建設原則,按照學校“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大力推進法學、公共管理學、海洋文化等社會科學學科發展,突出海洋特色和優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學院下設公共管理系、社會工作系、海洋法律系、文學藝術教學部、公共管理研究所、海洋政策與法律研究所、MPA教育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漁業法律法規研究與咨詢中心以及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志愿服務研究中心。本科專業設有行政管理(海洋管理方向)、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方向)、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方向)、社會工作等2個專業、4個專業方向;現有碩士點設有公共管理(MPA)專業碩士(公共管理學)、法學一級學科碩士、漁業環境保護與治理(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資源(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經濟與管理(水產學一級學科)等5個;博士點設有水產學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方向漁業環境保護與治理、漁業資源、漁業經濟與管理等3個。此外學院還承擔全校文學藝術課程的教學任務。
學院現有教職工60人、專任教師49名,專職黨政人員11名;另返聘2名退休教授。專任教師中有教授6名,占比12.2%;副教授13名,占比26.5%;國外1年以上經歷23人,占比46.9%;國外獲得學位6人,占比12.2%。聘請兼職教授和校外導師24名。
學院與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推進科學研究。建院以來學院教師共發表科研論文148篇,其中SSCI論文1篇、CSSCI論文23篇,其他核心期刊論文 46篇,一般期刊論文78篇;出版專著 11本,教材3本;獲得校科學成果獎6項;主持科研項目130項,累計到賬科研經費1200余萬元,其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等10余項。
課程建設
學院建院以來,已建有一批重點建設課程、精品課程,其中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1門,市精品課程2門,校精品課程3門,市重點建設課程項目5項,市級示范性全英語建設項目2項,校級全英語建設項目1項,校級重點建設課程項目30項,校級在線課程建設項目3項,校級課程思政建設項目20項;編寫出版《公共事業管理》、《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現代禮儀教程》、《漁業法規與漁政管理》、《漁業法規基礎知識》、《漁業行政執法》、《涉外漁業與周邊漁業管理》等特色教材。其中《現代禮儀教程》、《漁業法規與漁政管理》被評為“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優秀教材”。學院教師積極參加全國首屆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有1人獲得上海市二等獎;學院近五年獲批校級教學改革項目20多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00多篇,多篇論文在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發展論壇獲獎。
學科建設
學院正在大力開展公共管理學科、社會工作學科、海洋政策與法律特色學科建設。在此過程中,尤其注重與學校的海洋、水產等主流學科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形成相對于其他高校的比較優勢。目前學科團隊逐步形成,公共管理、海洋政策與法律和社會工作學科團隊成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多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并已經形成了一批較有影響的特色科研成果。學院有總面積176.2平方米的文科綜合實驗室,建有簽約實習實踐基地16個,覆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海洋管理方向)、社會工作三個本科專業。
學院以提高學科水平為重點,堅持目標導向,進行分層次、精準性的建設。海洋法律系及海洋政策與法律研究所聚焦海洋與漁業法規、國際海洋法、海洋與漁業政策分析教學與研究;公共管理系和公共管理研究所聚焦海洋生物資源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與治理、海洋行政管理、海岸帶綜合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的教學與研究;社會工作系和海洋社會研究所聚焦海洋社會學、海洋社會工作等領域展開研究;文學藝術部和海洋文化研究所聚焦海洋文化、海洋史和漁業史研究方向,將海洋文化交流與傳播與學校的海洋學科建設進行有效對接。
人才培養
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切合市場需要、富有創新精神和人文素養,具備高尚道德、淵博知識、強健體魄、完美人格、良好情感意志品質、國際視野的專業高級專門人才。
學院育人機制健全,以學生為本,學院以學生為本,遵循“勤樸忠實”的校訓,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形成了“師生聯系制度”、“學生學習情況預警機制”、“優良學風建設推進月”、“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等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好機制。辦學條件堅實,建有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類實習實踐基地16個。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的教育,社會工作專業與美國緬因大學開展“3+1”合作辦學,海洋管理本科學生到英國班戈大學按“3+1+1”模式合作培養,每年組織學生開展暑期“海外游學”。學院學生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獲得全國三等獎以及交叉科學創新獎兩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