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暖陽下的再次相聚——南開大學財務管理專題課后感言
傳統的經濟、傳統的制造業經歷了這么多年以后,遇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就是從工業制造的領域發現,任何的經濟最后要落到實體經濟上。
“任何一個經濟,最后都要落到實體經濟上……剛剛李小加要水喝,他從手機一按手機上就能按出水來?做不到。網上經濟有它的局限性。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怎么上廁所你都自己來。我建議主辦單位將來給我弄一個互聯網的管子,可以送到華大基因去驗一驗今天的血壓怎么樣。”郭臺銘說。
“網絡經濟跟實體經濟正在快速融合,給制造業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郭臺銘說,“我們內部叫做實體跟虛擬的結合,硬軟整合的過程,所以才有了工業互聯網。”
郭臺銘提到,富士康未來的目標是變成“六流”的公司,“就是我們在‘虛’這方面的訊流、技術流跟金流,這個叫‘三虛’,‘三實’是人流、過程流跟物流,三虛三實是網上網下的結合。”
郭臺銘在演講中闡釋了工業互聯網和傳統互聯網的區別,“傳統互聯網是‘互聯網+’,互聯網+汽車駕駛就是互聯網交通、車聯網,互聯網+健康醫療就是互聯網看病,互聯網+農業就是無人飛機撒撒就開始生產了,不用人耕種。”
而實體經濟是“+互聯網”,郭臺銘說,“我們工業互聯網所產生的數據是結構性的、系統性的、邏輯性的,具有更強的專業性、關聯性跟流程性、持續性和解析性這些特點,跟互聯網的大數據是不一樣的。”
“一般的互聯網大數據可以用挖掘、用數學運算,但我們的工業互聯網有幾個特性。”郭臺銘說,“第一個是隱秘性,數據背后之間的物理意義及特征之間的關聯性的邏輯、學理邏輯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用數學運算來算出農業生產跟工業生產,它的生產邏輯是不一樣的。第二個是資料性,我們要有全面性的資料,資料不夠全,不夠細,不夠海量,不夠結構,我們這個數據是沒辦法運算的。第三個是低質性,本身初期傳統產業是質量要求很低,每一個工段沒有連接,等到用了工業互聯網的鏈接,從工站到工站之間、廠區到廠區之間、供應商跟生產之間、我們跟客戶之間,我們現在跟很多大客戶已經是聯網,也就是做到大家互聯互通,分享數據。工業互聯網很大的實質意義在什么?提質增效、降低減存,所以整個的邏輯都會改變。”
- 上一篇: 南開大學教授李學峰《證券市場分析》課程回顧
- 下一篇: 南開大學北京班北戴河游記